坐落于北京朝阳区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是新中国最早设立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高等学府之一。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以“博学、诚信、求索、笃行”为校训,形成了“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在财经政法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其研究生教育始终紧扣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经贸人才,毕业生遍布全球贸易往来领域,被誉为“中国经贸人才的摇篮”。
历史沿革与学术传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高级商业干部学校的创立,1984年正式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首批“211工程”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单位,其研究生院在40余年发展中构建了完整的本硕博培养体系。1997年国际法学成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重点学科,2021年应用经济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建设始终与国家改革开放进程同频共振。
学科布局与专业优势
研究生院形成了以应用经济学为核心,涵盖经、管、法、文、理、工六大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特色方向包括:
国际经济与贸易:依托商务部共建背景,强化国际贸易规则与跨境投资研究;
国际商法:全国首批重点学科,WTO研究院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
金融科技:统计学学科评估B+,开设大数据科学与应用方向在职课程;
“一带一路”合作:设立专项高级研修班,培养跨境经济合作人才。
国际化办学与全球网络
研究生院与哈佛、牛津等60余所国际名校建立合作,2021年在以色列设立分校,开创中国高校境外办学新模式。每年招收2300余名国际学历生,推行全英文课程占比超30%,并设立“法律+英语”卓越实验班,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团队屡获佳绩,学生海外实习覆盖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
师资结构与科研创新
现有专任教师1027人,博士化率达98%,其中国家级人才46人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全球价值链实验室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魏玲院长上任后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聚焦数字经济、国际投资等前沿领域。法学院石静霞教授获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彰显跨学科研究实力。
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
采用“理论+实践+国际”三维培养体系:
校企协同:与华为、普衡律所等共建140余个实践基地,开展企业咨询项目;
案例教学:开发300余个本土化教学案例,金融学专业引入模拟交易系统;
双导师制:聘请40余名业界专家担任校外导师,统计学专业实行学界与大数据企业联合指导。
招生体系与生源质量
研究生院年度招生规模约5600人,推免生占比超35%。初试科目突出专业特色,如国际商务硕士以《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为核心考查内容。设立“硕博贯通”项目,优秀硕士生可提前进入博士培养阶段。近五年报考热度稳居全国财经类院校前三,金融专硕报录比达15:1。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
面向在职人员开设同等学力申硕项目,涵盖金融学、统计学等12个专业,学费2.4-4.8万元。大数据科学与应用方向课程设置包括Python数据分析、金融大数据与投资管理等模块,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累计培养5000余名行业骨干。高级研修班学员可赴校本部参与论文答辩,实现异地教学资源衔接。
社会服务与国家战略
研究生院深度参与自贸区法治建设、数字货币监管等政策研究,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入选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在新冠疫情中,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支持。2023年魏玲院长提出“学科—产业—区域”联动计划,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创新。
历经七十余载耕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院已形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办学格局。在数字经济与全球化重构的当下,其以应用经济学为引领,法学、统计学为两翼的学科生态,持续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输送高端人才。未来,随着以色列分校的拓展和全球价值链研究的深化,这所高校将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