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究生院依托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生物制品研发机构,承载着百年科技积淀与公共卫生使命。这座学术殿堂既延续了中央防疫处时期“以科学护佑生命”的初心,又在新世纪生物医药浪潮中不断突破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从病毒学研究到疫苗工程开发,从基础医学探索到产业化应用,这里构建起贯通产学研的完整教育链条,成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不可或缺的科研重镇与人才摇篮。
百年传承与创新发展
作为我国生物制品研究的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至1919年北洋政府设立的中央防疫处。历经抗日战争时期的西迁磨砺与建国后的重组升级,研究所于1998年成立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开启市场化运作新阶段。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独立高等教育机构,2011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涵盖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培养体系。这种历史纵深使研究生院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创新力,正如其疫苗研发既传承汤飞凡院士分离沙眼衣原体的开创精神,又开创新冠灭活疫苗的工业化生产新纪元。
学科体系与专业布局
研究生教育聚焦生物医药前沿领域,设置病原生物学、医学病毒学等核心学科,延伸至生物技术、制药工程等应用方向。下设9个二级学院覆盖全产业链,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学院深耕疫苗纯化技术,药物制剂学院探索新型递送系统,信息管理学院构建智能化生物信息平台。特别在疫苗研发领域,建立从病毒分离培养、抗原制备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课程模块,学生可参与十五项在研创新药物的开发过程。
顶尖导师团队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领衔的导师队伍体现“研以致用”理念,其主导的血源性乙肝疫苗研究累计生产2亿剂。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组成的教学团队,近五年培养硕博研究生90名,指导学生在《NatureNeuro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33篇。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每位研究生同时配备学术导师与产业导师,如新冠疫苗攻关期间,学生可直接参与3个亿级生产车间的工艺优化。
科研平台与重大项目
拥有新型疫苗国家工程中心、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平台,设备总值超3亿元。近年承担104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包括“973”“863”等重大专项,在基因工程疫苗、细胞治疗等领域取得突破。值得关注的是,其自主研发的BRD-2风疹减毒株疫苗,通过低温培养技术突破毒株稳定性难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
教育体系深度嵌入产业链,研究生可直接参与天坛生物的上市产品研发。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糖丸剂型改进项目,由导师团队带领学生完成冻干工艺创新,使产品稳定性提升40%。与国药集团共建实习基地,学生定期进入V8.0完整性测试仪等先进设备车间实践,近三年成果转化率达68%。
国际化培养视野
作为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与全球30余所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设立全英文课程《AdvancedNeurobiologicalTechniques》,邀请国际疫苗专家开展线上线下的学术讲座。疫情期间,研究生参与的新冠灭活疫苗临床数据研究,成果在《柳叶刀》发表,构建起跨国科研协作网络。
奖助体系与就业前景
实行“学业奖学金+科研津贴”双轨制,硕士生年均资助额度达4.2万元,博士生可达6.8万元。毕业生85%进入国药集团、科兴生物等龙头企业,10%任职CDC等公共卫生机构。值得一提的是,其“疫苗安全评价”特色课程培养的专业人才,近年主导了我国HPV疫苗、带状疱疹疫苗的国产化评审。
公共卫生责任担当
在重大传染病防控中始终挺立前线,研究生团队曾参与埃博拉疫苗的应急研发。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师生48小时完成毒株分离,创下110天获批临床的“中国速度”。这种将论文写在抗疫一线的培养理念,塑造了学生“以苍生为念”的职业品格,正如参观学生感叹:“在BRD-2风疹疫苗研发史料前,深刻理解何为科学家精神”。
这座承载百年使命的研究生院,正以3万平米现代化实验室为纸,以基因测序仪为笔,续写着中国生物医药的辉煌篇章。当清晨的阳光洒向海淀区西三环北路的校园,新一代学子在细胞培养室观察病毒变异轨迹,在P3实验室演练疫苗制备工艺,他们接续的不仅是技术传承,更是“护佑生命”的永恒承诺。在这里,每个培养皿都孕育着改变人类健康的可能,每位研究者都是守护生命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