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海高研院”)是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国立科研机构,自2010年起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其研究生教育以“科教融合、产研结合”为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作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高研院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和交叉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科研人才,为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定位与战略目标
上海高研院立足“原始创新与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支撑”的双重定位,聚焦能源与环境、信息科技、健康科学、空间科技等前沿领域,以张江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推动科研与教育深度融合。其研究生教育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医疗设备等重大需求,培养能够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的领军人才。
学科方向与科研特色
研究生院依托高研院“五部一中心”架构(交叉前沿与先进材料、信息科学与技术、空间科技、能源与环境、生命科学与技术、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构建了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体系:
1.能源与环境领域:涵盖二氧化碳捕获与资源化利用、绿色催化材料、生物质热化学转化等方向,例如在温室气体控制技术、多孔材料设计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2.信息科技领域:聚焦B5G/6G通信、智能频谱感知、多模态信号融合等方向,相关团队曾获国际电信会议最佳论文奖,并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重大项目。
3.健康科技领域:涉及纳米医学、干细胞研究、医疗影像设备研发等,结合生物与材料科学的交叉优势,推动医疗技术创新。
国际化培养模式
上海高研院与宁波诺丁汉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机构开展联合培养项目(DTP),博士生学籍注册于合作高校,课程采用全英文教学。每位学生配备中外双导师团队,例如宁波诺丁汉大学选派2名导师(含英方专家),高研院选派1名导师,形成“1+2”指导模式,强化国际科研协作能力。
科研平台与设施保障
作为国内大科学装置研发的领军机构,上海高研院拥有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上海光源等世界级科研基础设施。例如,硬X射线装置已完成束流性能测试,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尖端实验条件。研究院建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企业联合研发中心,如锂枝晶抑制涂层材料实验室,支撑研究生开展高水平应用研究。
产学研深度融合
高研院通过“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与华为、东方明珠等企业合作开发5G通信、广电频谱技术等项目。例如,其团队研发的磁传感器件性能测试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应用,横向合作经费累计超7000万元。研究生可直接参与企业课题,积累工程实践经验。
导师队伍与学术资源
研究院汇聚了包括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在内的顶尖导师群体,例如冯超研究员(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得主)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导师团队主持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重大课题,学生可深度参与国家级项目,接触前沿学术动态。
奖助体系与生活保障
研究生可享受多元化的资助政策:宁波诺丁汉联合培养项目免除三年学费(11万元/年),并提供医疗保险;上海高研院发放助学金、住宿津贴及科研补贴,博士生月均资助达5000元。研究院设立“青年创新促进会”“扬帆计划”等专项基金,支持优秀学生开展创新研究。
招生要求与选拔机制
申请者需满足严格的学术与语言标准:应届/往届硕士毕业生(优秀本科生可破格)、雅思6.5或托福87分以上,并提交国际期刊论文、研究计划等材料。选拔注重科研潜力与跨学科能力,例如在能源储存、催化化学等领域,具有实验经验或专利成果的申请者更具竞争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生院通过学科交叉、国际协作、产学研结合等创新路径,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其依托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全球视野与实战能力并重的成长环境,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人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