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2004年,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安徽省土建类学科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安徽省唯一以土建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该校研究生院依托深厚的行业背景和科研资源,构建了覆盖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领域的培养体系,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式教育格局。学校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2个专业学位类别,在校研究生规模突破千人,为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学科布局与专业特色
依托"大土建"学科优势,研究生院形成了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三大特色方向。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学等学科入选省级重点学科,其中土木工程领域在2022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取得突破性成果,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专业学位教育突出实践导向,建筑学硕士开设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等特色方向,土木水利专业强化BIM技术应用培养,形成了"学科交叉+产业需求"的双轮驱动模式。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现有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200余人,其中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术带头人12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比47%,形成徽派建筑研究所、地下工程研究院等23个科研机构集群。特别在地下工程领域,与东南大学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已成为岩土工程技术攻关的重要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8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多元化招生体系
研究生招生实行分类选拔机制,硕士层面设置推免生、全国统考、同等学力等通道,博士培养采取硕博连读与申请-考核双轨制。2025年博士招生简章显示,申请-考核制考生需满足CET-6≥426或发表SCI论文等硬性条件,同等学力报考者须具备6年行业经验并完成硕士课程。这种"学术能力+实践积累"的选拔标准,确保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创新培养模式
实行"双导师+项目驱动"培养机制,研究生需参与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实战项目。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前沿性,如开设智慧城市大数据分析、绿色建筑技术等交叉课程。2021年度研究生科研项目结项数据显示,17个课题中2项获评优秀,涉及装配式建筑节点优化等实际工程问题。非全日制教育强调产教融合,要求工程管理硕士报考者具备3年以上项目管理经验。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等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开设全英文课程模块。岩土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与东南大学开展常态化党建共建,通过学术互访推动地下空间开发技术合作。近三年研究生参与国际会议论文发表量年均增长15%,其中智能建造方向研究成果多次入选ASCE年度会议。
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三级质量监控网络,实施学位论文全盲审制度。2023年研究生公共课改革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采用案例教学法,考核通过率提升至98.6%。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企业导师评价+工程实践报告"的多元考核方式,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
奖助支持政策
构建"三位一体"资助体系,全日制博士每年可获得不低于3.6万元的助学金,国家奖学金覆盖率达15%。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对发表SCI/SSCI论文者给予5000-20000元奖励。校企联合设立的"皖建奖学金"重点支持智能建造、新能源建筑技术等方向,年度资助金额超百万元。
社会服务与成果转化
依托建筑设计研究院、岩土勘察设计院等校办企业,近五年完成合肥地铁监测、徽派古建修复等横向课题420项。研究生团队研发的梯级污泥脱水技术已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应用,年处理城市污泥超50万吨,相关技术获2022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二等奖。疫情期间开发的建筑人员智能防疫系统被纳入安徽省住建厅推荐技术目录。
作为安徽省博士立项建设单位,该校研究生院正朝着"土建学科领军、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目标迈进。通过持续优化学科生态、深化国际合作、强化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