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作为浙江省内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依托杭州市人民政府与浙江省共建的资源优势,以及学校百年师范教育的历史积淀,研究生院构建了覆盖文、理、工、医、教育等多学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为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的重要力量。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可追溯至1978年杭州师范学院的创建。2001年合并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院校后,学科体系逐步完善,2007年学校更名升格为大学,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2017年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创新型商学院,标志着产学研融合迈上新台阶。作为浙江省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院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重点发展教育学、化学、生物学等优势学科,同时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
学科体系与专业布局
目前研究生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和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及21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教育学科群包括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等方向,其中教育管理专业在职研究生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设置职业发展课程模块。医学方向依托直属附属医院开展临床医学研究,形成“基础医学-临床转化”联动模式。艺术学科则传承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的文化基因,在美术、音乐领域培育特色人才。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1932名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占比超30%,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高端人才。导师团队主导的“湿地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实验室”获批浙江省重点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27项,发表SCI/SSCI论文年均超400篇。与阿里巴巴共建的智慧教育研究院、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通道。
培养模式创新
采用“学术+实践”双轮驱动模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勤慎研传”学术沙龙年均举办50余场,邀请院士、行业领袖开展前沿讲座。实践环节设置创新创业大赛、寒暑期社会实践项目,2024年新设“杭雁飞盘俱乐部”“寻月音乐节”等跨学科实践平台。医学院推行“临床导师+科研导师”双导制,研究生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医院轮岗实习。
国际化培养路径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研究生院与美、英、澳等国的42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一带一路”教育研究中心,招收来自30余国的留学生,国际学生占比达8.6%。博士项目实行中外双导师制,支持研究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院校进行1-2学期访学,论文发表可获最高5万元国际交流基金。
奖助体系与激励机制
构建“国家-学校-企业”三级奖助网络,全日制硕士生年均获得资助超3.2万元。除国家奖学金(2万元/人)、学业奖学金(覆盖率100%)外,增设“精进杯”学术成果奖(最高1.5万元)。阿里巴巴商学院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优秀项目可获50万元孵化支持。家庭困难研究生可通过“三助一辅”岗位获得每月800-1500元补助。
就业质量与校友网络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其中35%进入基础教育系统,22%任职于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龙头企业。校友会搭建“杭师创客联盟”,马云等知名校友定期开展职业指导。2024年新推“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训练营”,涵盖公务员考试辅导、教师资格证特训等模块,学员上岸率提高27%。
校园生态与学术环境
仓前校区作为主培养基地,拥有智能教室、生物医药中试平台等设施,图书馆藏书287万册,建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湿地书院”文化景观。每年举办“登峰杯”篮球赛、“博雅杯”学术论坛等活动,学生社团覆盖率达85%。宿舍区配备共享学习空间、健身中心,24小时智慧管理系统保障科研生活便利性。
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通过持续深化学科交叉、强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视野,正在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生教育高地。从钱塘江畔到未来科技城,这座承载百年师范基因的学术殿堂,持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兼具专业深度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