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自成立以来始终扎根龙江大地,以服务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为导向,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新型智库功能,该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成为东北地区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阵地。
历史沿革与机构定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6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分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与1964年的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79年正式建院。作为全国首批具有全日制统招硕士资格的地方社科院之一,其研究生教育始于1979年,至今已培养超过1500名研究生,其中100余人成长为国内外知名学者或党政机关骨干。目前,该院不仅是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机构,还被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学术高地和新型智库。
学科体系与重点领域
该院现拥有6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应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史、世界史)和1个专业型硕士点(社会工作)。学科布局紧密围绕区域特色,形成了以东北史、俄罗斯经济、黑龙江流域文明为代表的18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涵盖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其中,世界史与政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中俄关系史等方向具有显著研究优势。
师资力量与科研团队
全院现有科研人员17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5人、副高级职称56人,博士及在读博士47人。师资队伍中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龙江学者及省级文化名家等荣誉获得者54人次。历史研究所所长梁玉多等学者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研究所孙浩进等专家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凸显跨学科团队的学术影响力。
科研平台与智库功能
院内设有15个研究所,包括历史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东北亚研究所等特色机构,并建立东北亚智库联盟、沿边九省区智库战略联盟。依托中国流人史研究(李兴盛团队)和渤海国史研究(梁玉多团队)等标志性成果,该院在边疆开发史、东北抗联史等领域形成学术高地。同时,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智库,年均承担省级以上课题60余项,推动科研成果向政策实践转化。
培养模式与教育特色
研究生教育强调“科教融合”,通过三大路径提升培养质量:
1.科研反哺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采用案例研讨、项目参与等互动式教学方法;
2.智库实践平台:组织研究生参与省情调研、课题研究,近五年带领学生完成地方发展报告40余份;
3.全程思政育人:构建“课程思政+导学思政+党团建设”体系,强化家国情怀与学术伦理培养。
学术资源与期刊矩阵
该院主办《学习与探索》《黑龙江社会科学》等5种公开发行刊物,其中国家级重点社科期刊《学习与探索》影响因子居同类前列。文献信息中心藏书逾50万册,特别收藏东北地方志、俄罗斯远东档案等珍稀文献,为研究生提供独特研究资料。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日本北海道大学等15个国家的研究机构建立合作,联合开展东北亚安全、跨境经济等课题研究。定期举办“黑龙江流域文明”国际论坛,研究生可通过交换项目赴海外访学,近三年累计派出交流生27人次。
社会贡献与校友网络
40余年来,毕业生中160余人任职高校教授,100余人担任厅局级干部,80余人留院成为科研骨干。校友群体在边疆治理、东北振兴政策制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中国流人史》作者李兴盛的研究成果获省社科一等奖,直接服务于文化遗产保护。
作为扎根黑土地的人文社科重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通过特色学科建设、智库功能拓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学术动力。其“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模式,不仅塑造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更强化了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书写着独特的龙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