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财务领域,会计计量属性是一个重要概念,但不少人对如何区分它们感到困惑。其实,掌握一些关键要点就能轻松分辨。
历史成本:这是最基础的计量属性。它就是企业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比如企业购买一台设备花了10万元,那这10万元就是该设备的历史成本。在后续核算中,一般不会随意变动,除非有特定的情况,比如对资产进行改扩建等,能可靠计量增加的支出时才会调整。
重置成本:是指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假设上述设备现在市场上重新购买需要12万元,那12万元就是它的重置成本。通常在盘盈固定资产等情况下会用到重置成本来计量。
可变现净值:主要针对存货等流动资产。它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比如企业有一批库存商品,估计售价是8万元,完工还需成本1万元,销售费用等0.5万元,那可变现净值就是6.5万元。
现值: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是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比如企业预计未来5年每年能收到1万元的租金收入,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后得到的当前价值就是现值,常用于具有融资性质的业务等。
公允价值: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比如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就是其公允价值的一种体现,在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的计量中经常会用到公允价值。
区分会计计量属性关键在于理解其各自的定义和适用场景。历史成本着眼于过去的实际支出;重置成本关注当下重新取得的代价;可变现净值侧重于存货变现能获得的净值;现值考虑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公允价值依据市场的交易价格。掌握这些要点,就能准确区分不同的会计计量属性,在财务处理中正确运用。
平台声明:该文系作者个人观点,研学网系内容创作发布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