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作为中国陶瓷高等教育的核心阵地,承载着传承千年瓷都文化、推动现代陶瓷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这座坐落于“世界瓷都”景德镇的高等学府,不仅延续了1909年中国陶业学堂的学术血脉,更在新时代构建起覆盖材料科学、艺术设计、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球陶瓷领域高端人才的摇篮。
百年传承与学科架构
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办学传统,景德镇陶瓷大学在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研究生院现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覆盖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其学科布局以“艺术设计与陶瓷文化”“陶瓷材料工程与机电”“陶瓷经济与管理”三大特色学科群为核心,其中设计学、美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分别位列全国第6、第9和第16位。
顶尖师资与科研实力
学校汇聚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郭景坤、陶艺泰斗秦锡麟为代表的学术领军人物,教师队伍中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依托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陶瓷新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1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300余项科研项目,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3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率达60%以上。2016年陶瓷膜水处理技术更斩获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创新培养与产教融合
研究生教育推行“学科交叉+实践导向”模式,建有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通过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等校企合作平台,深度参与建筑陶瓷超薄制造等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毕业生就业率常年稳居江西省前列,逾70%投身陶瓷产业链关键技术岗位,涌现出大批行业领军人物。
国际视野与学术交流
作为94所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之一,研究生院与法国巴黎学院等国际高校开展联合培养,设立4个月交换生项目,实现50%学费资助和学分互认。国际陶艺中心每年接待海外艺术家驻场创作,研究生作品屡获德国红点设计奖、IF设计奖等国际殊荣。定期举办的国际陶瓷双年展和学术论坛,构建起全球陶瓷科技与艺术对话平台。
特色复试与选拔机制
招生体系实行“分类考核、多元录取”,艺术类专业采取作品集评审+现场创作考核,工科类专业侧重科研潜力评估。2023年法律硕士调剂实行1:2差额复试,严格审核学历认证材料,建立考生编号随机分配、考官保密承诺等防舞弊机制。非全日制教育设置建筑陶瓷工程、文化遗产保护等特色方向,采用“集中授课+线上研讨”混合教学模式。
学术资源与支撑体系
湘湖校区逸夫图书馆藏书150万册,电子资源300余万种,特藏部珍藏明清陶瓷文献孤本及历代名窑标本。自主开发的陶瓷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收录全球85个国家陶瓷相关专利数据。研究生专属工作室配备3D陶瓷打印、高温显微分析仪等尖端设备,实验仪器总值超2.3亿元。
文化生态与创新氛围
校园内分布着教师作品陈列馆、外国陶艺家工作室等12处艺术空间,收藏历代师生创作精品3000余件。创新创业学院设立陶瓷新材料研发、文化IP设计等孵化方向,2015-2016年连续斩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形成“创意市集+众创空间+产业园区”三级孵化链条。
社会服务与行业引领
作为全国陶瓷文献信息中心、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驻地,定期发布陶瓷产业蓝皮书和关键技术发展报告。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年均完成2000批次产品检验,主导修订GB/T3532《日用瓷器》等国家标准。疫情期间研发的抗菌陶瓷釉料技术,迅速转化为40余家企业的防疫产品生产线。
这座融合古老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研究生培养高地,正以“特色化、国际化、产业化”的办学理念,重塑全球陶瓷高等教育格局。从宋代青白瓷的基因解码到太空陶瓷的尖端研发,从传统非遗传承到数字陶瓷设计,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持续书写着“泥与火”的现代传奇,为世界陶瓷文明发展注入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