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萌芽期。1918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教育专攻科,开创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1939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正式招收硕士生,成为西北地区最早培养高层次教育人才的重镇。历经百年发展,该校研究生院已构建起完整的学位授予体系,形成了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培养格局,在服务西部教育发展、培育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传承与发展脉络
作为中国师范教育的"活化石",该校研究生教育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其前身可追溯至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抗战时期西迁兰州后仍坚持学术传承,1944年即产出9项研究成果。改革开放后,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7年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达6533人,形成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培养链条。百年间培养了23万余名各类人才,其中2008年数据显示已累计授予12368个研究生学位。
学科建设与学位体系
依托9个博士后流动站和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矩阵。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传统优势学科持续领跑,地理学、心理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快速发展。现有57个二级博士点、164个二级硕士点,形成了"学术型+专业型"双轮驱动的培养模式,覆盖教育硕士、MPA、MBA等14个专业学位类别。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自1997年招收教育硕士以来,已为西北地区输送大批教学骨干。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1272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63%,包括4位双聘院士、2位长江学者等国家级人才32人。雷自强教授领衔的化学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韩高年教授的科研成果荣获教育部优秀成果奖,彰显基础研究实力。建有32个省级重点学科,在敦煌学研究、西北民族教育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近年更在《EducationalPsychologyReview》等顶级期刊持续产出创新成果。
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推行"本硕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双导师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非全日制教育采用"集中授课+网络教学"弹性模式,2024年非全日制招生计划达357人,覆盖公共管理、法律等热门领域。创新开展"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在卓越研究群体项目中单设40岁以下年轻团队赛道,鼓励跨学科攻关。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对口支援机制,在MPA联合培养、师资共享等方面深度合作。聘请晁福林等百余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定期举办"一带一路文旅产业研讨会"等国际学术活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依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年均培养35名硕士生,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招生规模与生源结构
2024年全日制计划招生3300人,包含少数民族骨干、退伍士兵等专项计划,推免生接收比例严格控制在50%以内。非全日制聚焦在职人员提升需求,工商管理、应用心理等专业报考热度持续攀升,其中MBA学费标准为全日制8000元/年、非全日制20000元/年。同等学力申硕项目开设金融学、教育学等20余个专业,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质量保障与支持体系
建立三级质量监控机制,从《形式审查明细表》到校外专家论证形成完整闭环。设立"临时困难资助基金",2024年为西藏地震受灾学生提供专项援助。图书馆藏有《西北师大报》等珍贵史料,博物馆定期举办学术展览,构建起全方位育人环境。
社会服务与区域贡献
累计培养的6千余名教育硕士中,83%扎根西北基础教育一线。MPA项目已为地方政府输送千余名管理人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成果直接服务甘肃发展。化学化工学院研发的专利技术获甘肃省一等奖,材料学科团队着力解决西部生态环境治理难题。
从黄河之滨到丝路要冲,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始终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在保持师范教育特色的同时,正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创新,打造具有西部特色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其发展轨迹不仅记录着中国师范教育的百年沧桑,更昭示着新时代西部高校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