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资产构成中,土地常常是一项重要的资源。但当土地作为无形资产时,该如何准确入账呢?这是不少企业财务人员会面临的问题,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
确认土地作为无形资产的条件
并非所有的土地情况都能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哦。一般来说,如果企业通过出让、转让等方式取得了土地使用权,且该土地是用于企业自身经营活动,比如建造厂房、办公楼等来开展生产经营,这种情况下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可以作为无形资产来核算。要是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在初始时一般是不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只有在后续满足一定条件,比如经过批准进行有偿转让等,才可能将其相关权益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的初始计量
当确定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初始计量。其入账价值通常包括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支付的价款、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比如说企业通过竞拍方式取得一块土地的使用权,支付了竞拍价款1000万元,同时缴纳了契税等相关税费50万元,另外为使这块土地达到能够开始建造厂房的平整等准备工作花费了20万元,那么这块土地作为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就是1000+50+20=1070万元。
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入账后的后续计量
入账后还涉及后续计量问题。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摊销,二是减值测试。对于土地使用权作为无形资产,一般是要进行摊销的。摊销方法通常采用直线法,按照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进行平均摊销。比如前面提到的那块土地,预计使用年限是50年,入账价值1070万元,那么每年的摊销额就是1070÷50=21.4万元。并且在每个会计期末,还需要对土地使用权进行减值测试,如果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就要计提减值准备。
土地作为无形资产入账需要准确把握其确认条件、做好初始计量以及后续的计量管理等相关工作,这样才能在企业财务核算中正确反映土地这项重要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变动情况,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