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师范学院作为云南省属本科高校,扎根珠江源头、爨文化发祥地曲靖市,历经百年师范传统积淀,已发展成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学校于2025年正式启动硕士研究生教育,聚焦教育、社会工作、材料与化工三大专业领域,标志着其办学层次迈向新台阶。以下从多个维度解析该校研究生院的建设特色与发展路径。
一、学科布局:精准对接区域需求
曲靖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以“地方性、应用型”为导向,首批设立教育(0451)、社会工作(0352)、材料与化工(0856)三个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教育硕士依托学校百年师范基因,强化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社会工作硕士紧扣云南省社会治理需求,关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服务;材料与化工硕士则立足曲靖“绿色能源示范区”定位,推动新能源材料研发。学科布局紧密围绕滇东北产业升级与民生发展,形成“师范底色+应用特色”的双轮驱动模式。
二、师资力量:双轨驱动科研与教学
学校构建“院士引领+本土专家+行业导师”的复合型师资体系。现有专任教师880人,高级职称占比38%,硕博教师达81%,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4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领衔的“曲靖古鱼王国博物院”研究团队,在古生物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2022年以第一单位在《Nature》发表3篇论文。同时,学校聘请电力工程、社会工作等领域行业专家担任实践导师,强化产教融合。
三、科研创新:聚焦特色领域突破
依托7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研究中心,学校在多个领域形成研究优势:
古生物研究:与中科院合作开展古鱼化石研究,“橄榄纹曲师鱼”成为全国首个以高校命名的古生物化石;
区域文化数字化:完成爨龙颜碑、爨宝子碑等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推动边疆文化资源活化;
新能源技术:测序传感器研发提升区域电力智能化水平,服务曲靖“世界光伏之都”建设;
基础教育研究:设立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发民族地区教育帮扶模式。
四、培养体系:多维赋能应用能力
研究生培养实行“理论+实践+创新”三模块融合:
1.课程体系:开设《曲靖红色文化研究》《民族社会工作实务》等特色课程,嵌入地方案例库;
2.实践平台:建设附属小学、社区服务基地、新能源企业工作站等32个实训点,要求专业硕士实践学时占比不低于40%;
3.双创教育:设立“珠源创新基金”,支持研究生参与“挑战杯”等竞赛,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奖项70余项。
五、国际合作:构建跨境培养网络
学校与英、美、俄、泰等12国高校建立合作,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联合培养:与东南亚高校共建“汉语国际教育中心”,招收留学生超1000人;
学术交流:定期举办“中国网文出海·东南亚论坛”,探索文化传播新路径;
师资互通:常年聘请外籍教师21人,选派研究生赴海外研修占比达15%。
六、硬件支撑:智慧化设施全覆盖
校本部、古城、环东三校区总面积1399亩,配备:
科研设施:自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展览馆、电力传感实验室等;
数字资源:图书馆藏文献235万册,建成“爨文化数据库”“滇东北产业经济智库”等特色平台;
生活配套:智慧教室覆盖率100%,研究生公寓实行书院制管理。
七、社会服务:扎根地方双向赋能
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学校深度参与区域发展:
教育帮扶:累计培养13万名教师,曲靖市75%中小学骨干教师、74%校长为校友;
产业咨询:发布《曲靖师范学院智库专报》,20余篇报告获省市领导批示;
文化传承:开展爨文化非遗研习、边疆社区治理创新等项目,年服务超3万人次。
八、发展愿景:迈向师范大学新阶段
“十四五”期间,学校以“申硕”成功为契机,实施“三步走”战略:2025年建成硕士授权单位,2030年培育2-3个博士点,2035年更名为曲靖师范大学。通过深化“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力争成为支撑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智力高地。
曲靖师范学院研究生教育立足珠江源头,以百年师范底蕴为根基,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使命,正通过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文化传承等创新路径,书写边疆高校研究生培养的独特篇章。其发展轨迹既体现了地方高校的转型智慧,也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在地化”人才培养的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