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常常会涉及到各种资产的交换。有时候,这种交换并非简单地用货币来进行,那这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交易形式呢?这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这里的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像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都属于货币性资产,而非货币性资产则与之相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判断一项交换是否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键在于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如果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不含25%),或者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和)的比例低于25%(不含25%),则视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这一比例高于25%(含25%)的,视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适用其他相关准则。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有两种模式,一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当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二是账面价值计量模式,若不满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条件,则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在企业的各种经济交易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货币交易,有着自身独特的认定标准和计量方式。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