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作为新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培养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北京化工学院在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的首年即设立化学工程与高分子材料两个硕士专业,开启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征程。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研究生院已形成覆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完整培养体系,成为我国化工领域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
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学校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授权点达104个。化学工程与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其中传质与分离工程、高分子材料等13个学科被列为省部级重点学科。学科布局以化工主干学科为核心,辐射机械工程、控制科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形成覆盖石油化工全产业链的交叉学科网络,部分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在国内首创“产学研深度协同”培养体系,80%以上研究生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项目。推行直博制和末尾淘汰机制,设立优秀学位论文奖励基金,近五年培育出7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巴黎居里工程师学院等中外合作平台采用“双导师+企业课题”模式,实现学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的无缝衔接。
科研平台与学术成果
建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五年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7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奖12项,在《自然》《科学》子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尤其在新型催化剂开发、高分子复合材料等领域形成标志性成果,服务嫦娥探月、大飞机等国家重大工程。
国际化培养体系
与麻省理工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80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开设中法精英工程师班、中美双学位项目等特色通道。年派出访学研究生超300人次,设立杜邦、拜耳等企业国际奖学金12项。昌平校区国际教育学院配备全英文课程体系,留学生规模突破500人,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术社区。
师资力量建设
现有博士生导师287人,硕士生导师613人,其中两院院士9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4人。实施青年教师国际研修计划,45岁以下导师海外研修经历覆盖率达92%。组建26个跨学科创新团队,在微化工系统、生物医用材料等前沿领域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
校园环境与学习生态
占地1070亩的昌平新校区于2020年启用,拥有亚洲最大化工类专业图书馆(藏书280万册)、智能化教学实验室集群。樱花苑学生社区配备四人间公寓、独立卫浴及全天候学习空间,12个特色餐厅提供多国风味餐饮。工程师文化广场定期举办院士讲堂、创新工坊,形成“教室—实验室—创客空间”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
招生选拔与就业发展
年均招收硕士生3000余人、博士生400余人,推免生比例提升至35%。设立侯德榜实验班本硕博贯通项目,实施“科研潜力评估+多维度面试”选拔机制。毕业生赴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率达41%,在万华化学、中石化等行业龙头担任技术主管比例居全国化工类高校前列。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院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瞄准碳中和、生物制造等国家战略需求,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产教协同创新,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为新时代化工行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