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研究生教育体系依托学校深厚的学术积淀与城市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作为四川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其研究生院以学科交叉融合、产教协同创新为核心,在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社会服务等领域展现出强劲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学校国际排名的快速跃升和学科建设的突破性进展,研究生院已成为西南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成都大学研究生教育可追溯至1980年代初期,2003年恢复本科办学后逐步构建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2014年成都市出台专项支持政策,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应用型城市大学”目标。2018年学校正式恢复“成都大学”校名,同年启动大运村建设,推动研究生教育硬件设施全面升级。目前拥有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形成覆盖工学、理学、医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的培养格局。
学科建设与科研平台
研究生院重点打造四大特色学科群:生物医药领域依托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材料科学聚焦新能源与电子材料方向,艺术学科以戏剧影视、设计学为核心,城乡教育则整合师范教育与区域发展需求。工程学、农业科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药学学科入选中国高水平学科榜单。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个,与大运村配套建设的智能电网控制实验室、数字媒体设计中心等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科研条件。
师资力量与培养模式
1700余人的专任教师团队中,高级职称占比47%,汇聚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领军人才31人,同时聘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等国际顶尖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实行“双导师+产业导师”制度,在电子信息、食品加工等专业推行“项目制”培养,要求研究生深度参与成都地铁智慧运维、川菜工业化技术研发等实际课题。近三年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年均增长26%,获授权发明专利143项。
招生体系与专业特色
2025年招生涵盖57个研究方向,其中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实行“本硕贯通”培养,食品加工与安全、旅游管理等应用型专业设置非全日制学习模式。艺术类招生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戏剧影视专业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向,设计学强调“蜀文化数字转化”研究。实行“动态调剂”机制,材料化工等工科专业年调剂名额超百人,调剂复试通过率达82%。
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与英国斯特灵大学共建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计算机科学、工商管理专业开展“3+1”双学位培养,研究生可获两校学位认证。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吸引35国留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其中食品科学与东南亚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与湄公河流域治理等研究方向形成区域特色。年均选派200余名研究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等高校开展短期访学。
产教融合与服务地方
研究生院与成都地铁共建“智慧交通联合实验室”,在机器人工程、智能电网控制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相关成果应用于天府国际机场建设。食品生物技术团队开发的泡菜菌种改良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年产值突破3亿元。依托中国-东盟艺术学院,为成都打造“世界文创名城”输送数字文旅、会展经济管理人才,近三年毕业生留蓉就业率稳定在76%以上。
培养质量与就业前景
实施“优博培育计划”,选拔15%的优秀硕士生进入联合培养博士项目,与西南交大、川大等共建导师团队。毕业生就业领域呈现多元化特征,材料学科研究生主要进入京东方、英特尔等高新企业,师范类毕业生在成都基础教育领域的占比达41%。创业支持体系成效显著,“研究生创新工坊”孵化的智能康养设备研发项目获千万级风投。
校园环境与学术生态
占地2300亩的大运村校园配备99万平方米智慧化教学空间,研究生专属的24小时开放实验室配备工业级3D打印机、分子模拟工作站等设备。每年举办“研究生学术月”,设立交叉学科论坛和产业导师讲座,形成“城市治理大数据分析”“巴蜀文化遗产数字化”等特色学术品牌。图书馆特藏10万册专业文献,与成都市档案馆共建的“地方文献数字化中心”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独特资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成都大学研究生院正以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导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拓展国际合作的创新路径,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座与城市共生共荣的高等学府,正在书写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