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可追溯至1926年,是中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1950年学校恢复研究生招生,1952年成立研究部,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研究生院,形成了从学术型到专业型、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多层次培养体系。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支撑力量,这里不仅孕育了钱钟书、卢嘉锡等学界泰斗,更在新时代持续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探索。
百年积淀的办学根基
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华侨旗帜”陈嘉庚创办的学府,厦门大学研究生教育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从1926年首次招收研究生至今,其发展轨迹映射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历程:1950年恢复招生培养的110名研究生中,涌现出多位国家建设核心领域专家;改革开放后,研究生院通过引入学位制度、拓展国际合作,使博士生规模从2460余人(截至2016年)增长至当前近2500人,形成哲学、经济学、法学等10大学科门类全覆盖的学位体系。
金字塔式学科布局
依托5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化学、海洋科学、工商管理)和9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国际法学、凝聚态物理等),构建起“顶天立地”的学科生态。海洋科学学科群依托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五年在Nature指数排名全球前十;经济学与管理学则通过“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度参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这种“高峰引领、高原支撑”的格局,使得学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A类。
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
学校开创性地实施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机制。在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既有聚焦基础研究的凝聚态物理等传统优势学科,也设有全国首批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金融、税务等22个专业硕士领域,其中会计硕士(MPAcc)项目连续十年位列全国前三。这种“学术探前沿、专业重实践”的双轨制,使研究生在《科学》《自然》等顶刊年均发表论文超50篇的同时,专业学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达98%以上。
全球联动的育人网络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构建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研究生可参与近百个国际项目。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建立的联合培养机制,支持学生赴境外开展1-2学期研究;马来西亚分校作为中国首个海外直属校区,开设的海洋生物技术等专业实现学分互认。2024年“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暑期项目,吸引30国研究生参与数字经济研讨,这种“在地国际化”培养模式入选教育部创新案例。
大师云集的导师团队
由19位两院院士(含双聘)领衔的2330人专职教师队伍,构建起“院士—长江学者—青年拔尖”三级人才梯队。化学化工学院孙世刚院士团队在燃料电池催化剂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指导的博士生论文三次入选全国优博;经济学科洪永淼教授作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创建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被全球200余所高校采用。这种“大团队+大平台”模式,使研究生年均参与国家级课题超300项。
创新驱动的科研体系
通过3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6个省级创新团队形成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生深度介入国家重大需求。环境与生态学院在台湾海峡生态系统研究中,博士生主导的碳汇模型被IPCC报告引用;航空航天学院研发的“嘉庚一号”可回收火箭,核心技术团队中研究生占比达75%。学校设立的“研究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超千万元,支持学生自主开展量子计算、南海考古等跨学科探索。
全程覆盖的质量管控
从“申请-考核”制招生改革到学位论文全盲审制度,构建起严密的质量保障链。学位论文实行“开题预审+中期检查+预答辩”三阶管控,查重率严控在10%以下。培养方案要求所有硕士生必修《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博士候选人须在国际会议作报告至少两次。这种“过程性评价”体系使得学校在近五年全国学位论文抽检中合格率保持100%。
多元融合的支持生态
通过研究生院与国际合作处、学生处的协同机制,打造全方位成长支持系统。“南强优秀博士生培育计划”提供最长四年的专项资助,入选者年均科研经费达20万元;MBA中心开设的“全球商业实践”项目,组织研究生赴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研习家族企业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配备专职咨询师,针对研究生群体开设“学术压力调适”工作坊,构建起学业发展与人文关怀并重的培养环境。
站在新百年起点,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正以“交叉融合、开放创新”为核心理念,持续推进本研贯通培养、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改革举措。从东海之滨到南洋之畔,这座学术殿堂始终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己任,在全球高等教育变革浪潮中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