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理工学院研究生院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部门,始终秉承“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作为江苏省与常州市共建高校的重要学术机构,该院依托长三角地区的产业优势,形成了涵盖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培养格局,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职教师资培育领域具有显著特色。
学科建设与专业布局
研究生院现设有2个学术学位硕士点和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涵盖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电子信息、旅游管理等多个领域。其中,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资源循环利用、智能制造等方向形成学科优势。近年来新增的增材制造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紧密对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需求,体现了学科布局的前瞻性。
创新培养体系
培养方案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侧重理论指导,企业导师负责实践能力提升。课程设置包含中期考核、论文开题报告、创新基金项目评定等环节,强化过程管理。例如,机械工程领域研究生需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环境工程专业则与常州环保产业园共建联合实验室。
招生与选拔机制
研究生院每年通过全国统考和推免生选拔两种途径招生。2025年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士约200人、专业型硕士800人,较往年增长约10%。报考条件中,对同等学力考生要求提交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核心期刊论文或专利成果,体现选拔的严谨性。旅游管理硕士(MTA)要求3年以上工作经验,凸显应用型导向。
科研平台与成果转化
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等近20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近五年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科研经费累计超3亿元。例如,环境工程团队开发的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已在常州高新区实现产业化,年产值达1.2亿元。
师资队伍建设
现有硕士生导师170余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9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37人。实施“双百计划”,每年选派20名教师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修智能制造技术。导师考核实行三年动态调整机制,近三年淘汰率约5%,确保师资队伍竞争力。
国际交流合作
与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科技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等20余所高校建立联合培养项目。机械工程专业开设中德双学位班,采用“1+1+1”培养模式,学生可获得DAAD奖学金。2024年,环境工程领域与乌克兰国立冶金学院共建“金属资源循环国际联合实验室”。
学生支持体系
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每年投入300万元支持学生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就业服务方面,与徐工集团、中天钢铁等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7.2%。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沙盘治疗、团体辅导等特色服务,年咨询量超1200人次。
质量保障机制
建立五维评价体系,涵盖课程教学、科研成果、实践能力、思政素养、社会服务等指标。学位论文实行校内外双盲审制度,近三年抽检合格率保持100%。教学督导组通过随堂听课、实验巡查等方式,年均出具质量报告40余份。
江苏理工学院研究生院通过构建特色学科群、创新培养模式、强化产学研协同等举措,已成为长三角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严格的质控体系以及国际化视野,为区域经济发展持续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江苏省属高校中形成独特竞争力。